以“住”為源 不斷延伸產業鏈
一座老房子,因為變換用途,“活”了起來。
冬日里,記者來到黟縣石亭村。村是典型的徽州村落,一座座白墻黑瓦的民居,錯落有致。村子東北角,是徽州人黃智勇的理想庭院。“一直在廣州創業,10年前看上這座老宅子,就跟它結緣,回了家鄉。”43歲的黃智勇,黟縣人,投資400多萬元買下的宅子,如今是黃山知名的民宿酒店。
走進院落,如同走進一座花園,水榭亭臺,花木扶疏,古舊的房舍修葺時精心保留了傳統特色。“你看這是它原來的樣子。”在黃智勇遞來的畫冊上,記者看到修葺前的徽州老宅,破敗不堪,已是風雨飄搖。“我熱愛徽州文化和鄉村生活方式,買下這座宅子,不僅實現了我的夢想,也讓這座宅子復活了。”黃智勇說。
2012年,黃山出臺政策鼓勵和吸引流轉古建筑,把古民居保護和鄉村產業發展結合起來。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吳小勝表示,一批人帶著先進的理念、模式和規劃,進入徽州鄉村,利用市場化的運作手法,對古民居進行開發利用。黃智勇就是其中之一。“很多很好的老宅子,因為無人居住或者戶主沒有能力維修和保護,破敗倒塌。而他們接手后修繕,開辦民宿經營的同時,讓古建筑復活留存。”據黟縣縣委書記程寄縣介紹,黟縣民宿多是在古民居基礎上,結合本地人文景觀、自然生態、環境資源進行保護、開發和利用,既保持原有風貌,又適當增加現代元素,更好地滿足了游客需求。
1996年,黃山市第一家民宿“曠古齋”誕生在黟縣西遞古村。如今黟縣民宿已發展至903家,年均接待游客200萬人次,旅游綜合收入近20億元。
更重要的是,當一座房子成為民宿酒店后,一條產業鏈也在拉長。
首先是就業。黃智勇告訴記者,如今他的“拾庭畫驛”民宿用工19人,其中本村5個人,人均月收入5000元左右。在黟縣碧陽鎮關麓村,“交叉小徑的花園”是一家中西合璧的民宿,本村村民有10多人在店里工作,月工資4000元到5000元不等。
因為“住”,還帶動新的消費。
在石亭村,過去村民會把養的雞帶到集市去賣,現在則坐在家里等著黃智勇來收,一只比市場上貴近10塊錢。“住客形成了一個優質農產品的穩定購買群體,他們消費能力強,讓這些農產品實現了優質優價。”黃智勇介紹,現在酒店一年幫村民代賣農產品幾十萬元。
在黟縣、歙縣等地,記者走訪發現,這樣的模式在有成熟民宿經營的村子,已成為常態。“住”帶來了人,人產生消費,以住宿為源頭的產業鏈不斷延伸。采訪中,許多村干部和村民感到,企業的到來,帶動了村容村貌改變,增加了村民務工收入,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。
歙縣姬川村,因種植“燈籠柿”出名。從默默無聞到聲名鵲起,58歲的村民汪興武是見證人。
“村里有6家農家樂,我也開了一家,14個標間。”跟游客打交道多了,細心的汪興武發現,游客住下來后,吃飯、買農副產品的消費就多。他粗略算了一筆賬:過去游客來看風景、拍照,最多買點柿子,看著人多,但收入少。如果游客住一晚,消費成倍增加。
讓游客住下,成為鄉村產業增值的“放大器”。
34歲的汪慶榮,是汪興武的兒子,以前在合肥上班,現在返鄉擔任村干部,同時幫襯著父親的生意。“我們這個農家樂層次還比較低,不太能滿足游客需要。”搞民宿,拉長產業鏈條,汪慶榮坦言村里缺乏這個能力,也缺錢。他希望有大企業來投資,圍繞“燈籠柿”打造鄉村特色產業。
據了解,姬川村一年約有6萬名游客,在旺季的周末,一天就有2000多人,但絕大部分幾個小時后就走了。這是等待姬川村人開采的“金礦”。
引鳳來棲 人才賦能產業興
當一座房子成了酒店,人緊隨而來。
山東人莊東營,曾在上海工作多年,如今他常年在黟縣碧陽鎮豐梧村,運營一個三產融合項目。“以民宿產業為龍頭,包括糯稻種植和米酒加工。”莊東營說,他從未想過人到中年,會成為一個“村里人”。
產業的布局帶來了他的人生轉變。
莊東營介紹,這個項目中的民宿還在建設,但種植和加工業態已投產運營。公司租了村里400多畝地,種糯稻,開辦酒廠,此外還有2000多畝的訂單生產,收購價確保高出市場價每斤一毛錢左右。不“去開發區,而是把酒廠開辦在村里,是因為一、 三產融合發展的模式,二、適合建在村里,有鄉村文化的加成。”莊東營說,除了他,因為經營需要,公司還招聘了一些年輕員工,在村里工作。
在歙縣許村鎮,破敗的老影院在一群年輕人手里獲得新生,重新鳴鑼開演。“《許村有喜》是我們劇場的第一部原創戲劇。劇本參考民間故事,融入了當地文化元素,將話劇、戲曲、舞蹈等藝術融為一體。”劇場負責人孟成說,老影院年久失修,已閑置多年,2021年,他們盤下影院,把這里打造成集非遺文化傳承、展示、互動、攝影為一體的影院民宿。“在我們的團隊中,有人學習表演、有人曾是電視媒體人,大都不是本地人,但我們都熱愛這里的文化氛圍,因而聚在一起打造了這個徽派小劇場。”
鄉村振興,人才是關鍵。采訪中,記者發現,當一家民宿投入運營后,就會帶動一些人回到村里來。這些返鄉入鄉人員不僅有知識,還懷揣相應的專業特長;不僅有較為豐富的閱歷,還手握相對廣泛的人脈資源;不僅有順應城鄉融合的駕馭能力,還展現出產業要素嫁接配置的跨界思維。
不過,與鄉村產業發展的需要相比,人才集聚的速度仍然較慢。“最缺的還是人才!”談到酒店經營,黃智勇深有體會地說,現在村里年輕人還是太少,主要原因是缺乏帶動力強的產業,“只有產業強了才能帶動人才聚集”。為此,自身培訓就成為酒店解決人才問題的重要選擇。
在“交叉小徑的花園”,面對“很難招聘到高素質的民宿從業人才”的現實,經營者會定期邀請專家,給員工進行多樣化的培訓。“店里有一位阿姨,一輩子沒喝過咖啡,現在可以很熟練地沖泡,并且可以根據客人的愛好調整口味。”民宿負責人說。
采訪中記者了解到,村里因為民宿產業的興起,帶動了人才技能的提升和素質的提高,無形中壯大了鄉村人才隊伍。
在黟縣,當地已經注意到這種民宿產業與鄉村人才隊伍之間的良性互促關系。政府出面,依托鄉村客棧聯盟,結合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和民宿管家大賽,加強客房管理、服務禮儀、烹飪技術、安全生產等方面培訓,增強民宿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。引導本土民宿業主向外來精品民宿業主學習借鑒,提高其個人素養、服務質量和規范化運營水平。強化民宿經營業主良好衛生習慣,完善消毒柜、滅火器、應急燈等配套設施,規范客房打掃、衛生保潔的規程,提升民宿整體環境。
在歙縣,當地也已累計組織90余家民宿參加2020年安徽省民宿大會、2021年黃山市民宿大會以及黃山市“徽菜名師帶徒”培訓活動,指導歙縣民宿協會舉辦民宿(農家樂)茶藝花藝培訓班,提升民宿業主、民宿管家技能。“下一步將鼓勵青壯年、大學生返鄉創業,調整優化民宿經營主體結構。”程寄縣介紹,將加強職業技能培訓,提高從業人員服務理念、管理水平、文化品位,努力培育一批高素質的“民宿主人”。加大招引力度,重點引進一批具有國際戰略眼光、深諳文化創意、精通營銷宣傳的投資者、設計者參與建設和經營。
當村里有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,村子也就越來越有活力。
改革創新 讓更多老宅“復活”
一座老宅轉身為民宿,除了建筑的修復、經營理念的落地外,相關政策的持續優化跟進,改革的深入推進,更為重要。
以消防為例,如果按照城市酒店消防的標準,沒有一家民宿能達標。為此,黃山市針對民宿產業發展的需要,特事特辦,出臺了相應的消防管理標準,將民宿產業納入特種行業進行管理,破解了現實的難題。
采訪中,許多民宿業主、政府人士都表示,古民居改成民宿經營,是市場在推動,但政府不管理就會失控。管理中常遇到現有政策等難以適應新業態的發展,怎么辦?“我們向改革要動力,在現有政策框架內最大限度推動改革創新,破除一些體制和機制的阻礙。”吳小勝說。“兩山銀行”是大家對黃山市兩山轉化運營有限公司的昵稱。2021年初,黟縣成立“兩山銀行工作專班小組”,由縣國投集團牽頭成立了“兩山銀行”,通過重塑自然資源資本化融資主體,由原有的政府融資平臺轉變為現代化市場主體,通過摸底縣域內閑置資產資源,將零散的生態資源集中化收儲或整治成優質資產包,同時引入市場化資金和專業運營商,實現了資源向資產、資本的轉變。
走進位于黟縣碧陽鎮的樸蔓農場,四面青山環繞,綠水中流。游客們可以在農場里體驗農事、與萌寵互動、露營野餐、觀賞釀酒。農場的蔓廊更是一條輕生活的長廊,里面有書吧、酒吧、茶吧、咖啡吧、鄉村音樂吧,可以沉浸其中,享受慢生活。
該農場是黟縣碧陽鎮借助“兩山銀行”平臺,通過收儲村集體廢棄廠房、租賃村民閑置房屋、流轉千畝低效拋荒地等形式打造的農業休閑綜合項目。農場采取種植、加工、體驗、銷售全產業鏈運營模式,以收取租金、參與務工、入股分紅、合作經營、推廣電商等方式,帶動集體經濟增收、群眾共同致富。“農場建成以來,使用本村勞動力從事臨時性用工1萬余人次,平均每人增收1.4萬元,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1.8萬元。”樸蔓農場負責人說。“近年來,我們注重完善各項制度,大膽改革創新,破解了民宿要素、規劃和管理三方面制約。”程寄縣介紹,通過深入開展“民宿聯審”“兩山銀行”等重點領域改革試點,探索集體土地流轉試點工作,把宅基地確權物化下來,讓民宿業主吃下“定心丸”。著眼國際一流鄉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定位,嚴把民宿管理關口,發布全省首個民宿團體標準《民宿管家服務規范》,創新舉辦民宿管家技能大賽,成立全省首家民宿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。
在整個黃山市,通過實施《徽州民宿提質增量行動計劃》,配套《推進“個轉企”促進“徽州民宿”提質增量優惠獎勵政策》等,當地從準入服務、財稅政策、金融社保、品牌建設等方面制定清單化優惠獎勵政策,引導徽州民宿向中高端化、個性化和精品化方向發展。2020年以來,全市簽約民宿專項貸138戶、放款民宿貸1.17億元,45家民宿從個體經營轉變為企業。
改革為民宿發展掃除障礙的同時,也讓被盤活的老宅子,成為促進農民增收、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的“資源”。在黃山市,鄉村民宿的發展,每年為村民增收近5億元,提供就業崗位3900余個,帶動青年返鄉創業500余人,村民宅基地入股、村集體資產入股,聯合開辦鄉村民宿的模式日漸成熟,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
在石亭村久了,黃智勇從旁觀察村子和村民。“不管是村容村貌,還是村民,都發生了很大變化。”黃智勇說,現在村民能夠主動配合村里整治環境。原來他們不善于跟外人打交道,缺乏自信,現在大家看到破房子改造后,這么受城里人喜歡,對自己的房子和村莊有了自信,認識到鄉村的價值,幸福指數在提高。
深化改革,讓更多的老宅“復活”,把更多的古村“盤活”。
文化鑄魂 照亮鄉村振興路
蓬勃發展的鄉村,往往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內核。這是一種更為深沉、更為持久的力量,支撐著鄉村振興事業。
在許村劇院里,年輕人每一天都在琢磨如何創作出一部部更加新穎的戲劇。“舞草龍,大刀燈,抬汪公……徽州這片土壤,值得挖掘和學習的民俗文化太多了。”孟成說,在《許村有喜》這部原創戲劇的劇情中,許家老爺宴請賓客,報名的觀眾換上戲服,在專業演員引導下,帶著不同的徽州特產上門娶親,沉浸式參與演出。在劇情發展過程中,“黃山毛峰”“歙硯”“許村大刀燈”等特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悉數展現。
借由新生力量,讓蒙塵的鄉村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重生,這是無數個“孟成”正在從事的事業。他說:“每逢重大節日,許村會派出多支舞刀隊,表演者擎著兩丈多高的‘大刀’,走上十里長街,來回舞個通宵。近幾年,受疫情等因素影響,這個傳承近百年的民間藝術幾近消失。為了重現大刀燈舞,我們專程拜訪了民間的老藝術家和文化保護者,在他們的指導下,‘許村十三刀’又重現江湖。”
皖南民宿能吸引無數游人前來,也正源于這一山水所蘊含的人文價值。
在“拾庭畫驛”民宿大堂的一角,窗欞上木雕的紋飾精致,引人注意。“這依然是幾百年前的窗欞,只是稍作修繕加固。”黃智勇說,在改造過程中,他們找來本地徽派匠人,替換榫卯立柱、雕畫壁畫,盡可能保留老宅原有的樣貌,讓具有徽派風格的木雕、石雕、磚雕重煥生機;在大堂的另一側,顏色鮮艷的戲服掛滿衣架,長長的髯口胡須、各種頭飾盡顯徽劇風采。這里時常會邀請戲班前來表演,讓游客們在徽派建筑里欣賞徽州傳統戲劇。
徽派建筑一直是中國建筑的標志性符號之一。蓮花門、迎靄門、廳堂的天井……如今,黃山民宿隨處可見這樣的徽州元素。這些受到游客歡迎的民宿,都有著共同的特點:以文化鑄魂,在保留徽派建筑特色的同時,注入各自不同的意趣和情懷,讓游客詩意地棲居。
從鄉村振興的角度來看,挖掘傳統文化,是鄉村發展的必由之路。當前國內旅游業正從觀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轉變,市民游客追求更多的是參與感和娛樂性,小而美的民宿,恰好是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突破點。
近年來,黃山市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滿天星工程,推動民宿突破單一“住”的功能,向多元業態邁進,讓民宿更具“鄉土味”“人情味”。“黟縣始終踐行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’理念,保持鄉村傳統風貌,倡導低碳環保、樸實自然、和諧共生,展現‘煙雨徽州、田園徽州、村落徽州’之意境。”程寄縣說。
“他們不僅是觀眾,還是演員,是戲劇的一部分。”在許村劇院,游客在入場前,要交上手機,換上戲服,真正“浸”入到古徽州的世界。孟成說,正是這樣的沉浸式演出方式,讓劇院受到歡迎,“‘90后’‘00后’是主要客群,當下年輕人對‘國潮’的熱愛,是商機所在”。
望山見水,記得鄉愁。在一座座老宅重獲新生的過程中,傳統文化熠熠生輝,照亮鄉村振興的前路。
短評
讓產業真正融入鄉村
產業興旺,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,“發展鄉村特色產業,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。”黃山市將民宿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突破口,推動民宿產業品質化、特色化發展,推動古建活化利用,走出了一條文化、生態與經濟相協調的鄉村振興之路。
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必須要“本土化”。民宿產業這條道路之所以在黃山能行得通,源于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以及歲月沉淀的人文底蘊。古民居是待開墾的資源寶庫,修復改造,就是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,再結合黃山獨一無二的文化優勢、生態優勢、旅游優勢、區位優勢,民宿產業發展水到渠成。
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,黃山民宿產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。在采訪中記者發現,民宿之于黃山鄉村,就像一扇窗戶,打開了綠水青山和鄉村旅游的嶄新世界,讓人才、資金、創意等都涌了進來,整個鄉村活了起來。一個可以帶動鄉村發展的產業,勢必能產生集聚效應,不斷衍生新業態;要充分發掘鄉村功能價值,讓產業真正融入鄉村,讓農民深度融入產業鏈價值鏈。
安徽是農業大省,推進新階段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,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。只有找準路子再邁開步子,“本土化”推動產業發展,才能真正實現農業強、農村美、農民富。(記者 史力 彭園園)
信息來源:中安在線